首先,既然是兒童教材,一定是要考慮孩童成長特點的,不能“拔苗助長”。
我們團一直做的特別好的一點就是,年齡段的劃分很細致,幼A班是4-5歲,幼B班是5-7歲,少兒一級是7-11歲……學齡前和學齡后的兒童,接觸的社會環境本身就不一樣了,心理也在發生變化。
第二,從內容上,里面包含了朗誦表演+戲劇游戲+戲劇小品+劇目,是很豐富并且張弛有度的,兼具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,在進行藝術培養的同時,讓孩子有機會主動發現自己內心的支點——“原來我能成為這樣的人”,這一點非常重要,這種充滿滿足感的自信是灌輸式教育無法給予的。
絕不能不顧孩童成長,將高校的教學內容簡化,按照大學表導演的教學模式罩在孩子身上,那是不科學的。你見過十幾個孩子因為在10秒鐘內絞盡腦汁、最后成功集體創作出一個“作品”而快樂的大笑嗎?那是令大人感動的大笑。有一組少兒班的孩子,用芭蕾技巧來詮釋被風卷起的綠葉,太美了;靜物模仿,地上躺著幾根“斑馬線”,特別逗。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將自己想出的“好主意”展示給你看。
第三,劇目幾乎原創,內容是富有幽默感、趣味性的,一排劇目,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“撲”向舞臺。初級班題材都跟孩子的生活相關,一般以“擬人”的動植物為主,有意思,孩子很愿意體驗,讓生活中見過的事物活起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??!中高級班的時候再介入追究深刻人文思想的作品,要考慮不同階段孩童的理解力,依據其既有的生活經驗做課程。